在1932年,日军试图绕过上海的租界,进攻驻守在此的国军后方。此时,杜月笙凭借两句简短的言辞,将日军的计划硬生生拦截了下来。日军在侵占我国东北后,并未止步,目标迅速转向了上海,并且气焰十分嚣张,甚至公然宣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。然而,上海那时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,不仅经济发达,还有多个外国租界。日军原本计划绕过上海租界,从后方进攻守卫上海的第十九军。然而杜月笙却凭借其影响力,仅用了两句话,就让日军不敢继续这一阴谋。究竟杜月笙说了什么?为何他能做到这一点呢?
日军对上海的觊觎,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他们长时间策划的一部分。当日本侵占东北之后,国际社会只做了表面上的谴责,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,这让日本的侵略野心愈发膨胀。日军认为,若想征服中国,上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。根据他们的计划,日军首先要占领上海,然后从台湾向广州和海南发动进攻,形成三面夹击的态势,最终切断中国的援助渠道。然而,日军的算盘在上海却遭遇了挫折。守卫上海的第十九军,由蔡廷锴指挥,经过多次激烈战斗,日军未能取得任何突破。
展开剩余81%开战后不久,日军发现第十九军并未在租界设防,于是他们打算绕道租界,从背后进攻。租界的特殊规定是,外军不得进入,但由于各国领事的软弱,对日本的威胁感到恐惧,竟一度准备默许日军借道。然而,这一切并未逃过杜月笙的耳目。身处法租界的杜月笙第一时间得知这一消息,立即通过渠道通知蔡廷锴,要求他加强租界周边的防御。
收到信件后,蔡廷锴立刻调集部队加强防守,并向杜月笙表示了感谢。与此同时,各国领事召开了会议,讨论是否允许日军进入租界。由于杜月笙在法租界公董局担任重要职务,他也受邀参加了会议。面对各国领事的畏惧态度,杜月笙在会上爆发了强烈的不满。他明确表示,如果日本军队敢进入租界,他将重新考虑租界是否应该继续存在。杜月笙的这两句话一语道破了其中的深意——如果日本人可以进入,那么中国人也可以进租界,甚至可能会要求取消租界。杜月笙的威胁让各国领事震惊,毕竟,他是上海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只要杜月笙发话,上海的青帮势力足以搅动整个租界的秩序,日军的计划瞬间遭到叫停。
这场风波过后,法国领事馆出于对杜月笙可能引发日本报复的担忧,决定将他从董事职位上除名。尽管如此,杜月笙的声望因这一事件迅速提升,他的抗日立场也得到了广泛认可。为什么杜月笙会在上海积极反对日本呢?
事实上,杜月笙在日军侵占东北后,便公开表态支持抗日,甚至宣称要断绝与日本的经济往来。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未能及时采取有效行动,上海民众的抗日情绪高涨,许多人自发组成了抗日救国会,而杜月笙也被推举为理事。短短几个月内,杜月笙就为抗战募捐了大量资金,并将这些资金送往东北,支援抗日的马占山。杜月笙此举不仅赢得了马占山的感激,也让自己在上海的名声更加响亮。
然而,杜月笙之所以如此积极支持抗战,除了其本身的民族情感外,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。日本侵占东北时,杜月笙的长城唱片公司在东北的业务受到了严重冲击。当地有些商贩打着杜月笙名下的品牌进行非法买卖,杜月笙得知此事后向上海法院提出诉讼,但由于日军的威胁,法院并未采取行动。这一事件让杜月笙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敌意,且他的行为也迎合了社会主流的抗日情绪。因此,杜月笙不仅在上海积累了更大的政治资本,同时也逐渐塑造了“青帮抗日”的公众形象。
1932年,当日军将焦点转向上海,直接威胁到杜月笙的利益时,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。杜月笙不仅向第十九军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持,还积极宣传第十九军的抗日英勇事迹。他甚至表示,若第十九军有任何需要,可以随时向自己求助。这些举动帮助第十九军缓解了物资上的困境,使得他们能持续与日军作战。
此外,杜月笙还组织了上海维持会,为战火中受害的民众提供紧急救助,确保了上海的社会秩序。到了2月1日,杜月笙又通过捐款购买了大量军需物资,甚至捐出了一部总机和10部电话机,帮助第十九军解决通讯设备的短缺问题。然而,尽管杜月笙尽全力支持抗战,第十九军仍面临着巨大压力。日军此次动用了超过9万人的兵力,而第十九军仅有一个军,且蒋介石并未向上海增派兵力,令社会各界对蒋介石的做法愤怒不已。杜月笙也不甘示弱,亲自向国民政府发电报,强烈要求蒋介石尽快派兵支援。
杜月笙的积极抗日,既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,也是由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。在他的一系列举动之后,杜月笙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峰,国民党高层也开始关注这个曾经的上海青帮大佬。随着抗战的深入,杜月笙逐渐从上海的社会活动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力量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冠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